光亮网讯(见习记者 刘桂秋)近期,湖南卫视真人秀综艺节目《爸爸去哪儿4》因一组“临时父女”引发争议,固然节目组已发布了公然信回应称“希望网友用善意眼光来看节目,杜绝歹意揣摩”,但仍有一些人表现担心。 这场风波当面折射出哪些问题?在儿童保护上,家庭、社会和学校应承当何种责任?就此,光明网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。 北京师范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张老师认为,“把孩子交给生疏异性带”这种节目谋划轻易产生某种诱导。“有些内容是不应该且不适合浮现的,不论是对涉世未深的孩子仍是成人,都容易发生诱导性,而且这种诱导是虚幻、过错的。” 他以为,对“暂时父女”的炒作体现了一种网络暴力。“媒体更多时候放大了孩子的纯挚可爱,疏忽了对儿童更全面的懂得。把儿童作为成人取乐、有趣的对象,并且刻意地夸大制造这种场景,这对儿童是不友善的。”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坦言,此类炒作给儿童保护和儿童教育带来一定压力。“在儿童保护方面,我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,对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讲,接触更多不同的人未必是坏事,但要依据孩子的不同发展状况来定。” 史静寰认为,在这个过程中,媒体表演了复杂的角色。“媒体报道引起我们对儿童维护、性别教导的关注,但同时媒体又引导了探讨的走向。”在她看来,不正确的价值观会将儿童保护的探讨引向岔路。 “之所以对此事会产生不赞成见,是因为我们从前把对儿童教育门路窄化了,窄化到学校教育,而忽略了社会、媒体或者日常家庭生活对儿童可能产生的影响。”史静寰认为,一定意义上来讲,社会整体对儿童保护的认知还是局限的。 她提议,“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强儿童相关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建设,还要加强道德体系和多元价值观的软性约束与引导。” 同时,父母在儿童保护问题上更是责无旁贷。“监护人有责任创造健康和更有利的环境,但是在现代社会,完全隔断儿童接触陌生人也绝不是一个适合的方法。”史静寰说。 她认为,争议会增加一些看问题新视角,也一定程度上可以进步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水平。“整个社会应达成儿童保护的共鸣,在这个问题上,学校、社会和家庭都不应缺席。” |